“两山”理念的实践探索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06-18 09:45:55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所蕴含的生态与经济之间深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全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观,一种经济生态共生互动的全新社会文明形态。践行“两山”理念,就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途径。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生态的发展史。“两山”理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一致的。环境问题表象在技术,而其深层则在制度与发展理念。
“两山”理念的创造性在于突破了两种固有的传统环境经济观念:一是以“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的索取式环境经济观;二是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矛盾中做适度取舍的折中式环境经济观。“两山”理念开拓出一个“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本体论转向的理论空间。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对立局面:发展经济,必定会对环境生态带来损耗和影响;树立起一种经济与生态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范式:“青山绿水”完全可以转换成“金山银山”。“生态”概念的内涵在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延拓,不仅指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更重要的是以生态的观念统筹联动经济、社会、文化网络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使之和谐共进,协同发展。环境与经济之本原是协同互化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生态补偿价值理论
“两山”理念之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引领性理念,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这是在说,除了狭义上的生态价值,自然本身也是有市场价值的,自然也是财富、是资本。“两山”中的“绿水青山”,在内涵上不仅仅是作为生物物理环境的“绿水青山”,而是包括了自然资产、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此即谓“自然资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作为资本的自然环境在其本质属性上就有着市场化的潜能和不可阻挡的倾向。
目前,我国理论界已对“两山”理念的生态意蕴、价值内涵、实践路径及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笔者认为,“两山”理念转换通道机制研究是践行“两山”理念最重要的课题,尤其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补偿价值评估理论。这是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及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资源环境保护激励与制约机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补偿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损失的经济补偿;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等。
践行“两山”理念模式探索:丽水市案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针对环境治理领域而言,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利用制度、健全修复制度和言明责任制度,当前,核心任务就是在对“两山”理念的践行中,促进不同治理模式之间的协同互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治理机制均衡发展的治理体系。
作为“两山”理念的萌发地和先行践行地,浙江省丽水市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依托本地的生态资源优势,以打开“两山”转换通道为首要任务,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如建立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采取多种管理运行模式等。笔者考察丽水市的实践探索,将其概括为以下几条践行“两山”理念的模式路径。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制度建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领域遇到的一些问题、矛盾,必须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解决。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村级实施、市场运作、共享共赢”产权制度。理清农村经营权、所有权的产权隶属关系,因村制宜,分步分时、多样化、流程化推进资源产权到户,顺应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建立绿色发展奖惩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抵押贷款创新机制以及专项激励机制等管理模式,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招商引资、品牌溢价。二是集成小生产主体,创建品牌运行体系。由政府规划和引领,整合和集成低、小、散、弱的生产主体,创办农业生态协会,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施行总—分公司的企业层级架构。全程溯源监管,加速生产的标准化进程,保证产品优势。采用子母品牌模式,整合网商、店商、微商,形成“三商融合”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实现生产、营销和消费的全面对接。三是搭建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协会带动、抱团企业,创建“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集培训、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当地旅游景点建设线下商品转化网点。组织博览会、品牌宣传活动。完善市场调研和品牌考核机制并落到实处。
聚焦精准扶贫,实施绿色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政策体系。结合各地区发展状况,研究制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聚焦精准扶贫,推进农村光伏项目。打造清洁能源和“能源经济”增收特色品牌。因地因人制宜,分类分项解决资金、选址等难题。整合利用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政策补助等多方资金。强化政企抱团,撬动光伏产业全面升级。另一方面,实现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鼓励因地制宜创办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绿色企业示范带动,形成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源的链式融合。在水电扶贫、光伏扶贫、办厂扶贫的同时,通过环保改造,形成企业发展、人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强化技术推广,建立生态系统保护和永续利用机制。探索和挖掘本地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势,着力放大本地优势在最广范围的影响力。集中力量科技攻坚,强化科研创新,结合当地人力资源成本优势,采取“公司+农户”形式,以农业多功能、多目标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从资源型、收益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建立环境友好、社会有益、经济可行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一是强化技术推广。以生态资源保护为根本,依托先进技术,发挥优势资源的生态价值和市场价值。推进生态共生的示范基地建设,保证保护区的原生态生物多样性。二是推动产业延伸。政府在实行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的同时推行长效维护机制,推动集共生系统保护、共生技术示范、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扩展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人文建设,弘扬“三农”文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生态人文制度化。建立“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成立专门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展示馆,确保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双赢。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挥生态产业、生态建筑的文化功能。
践行“两山”理念,就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时代全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观指导下实现自然资源向自然资本的转化,实现自然资本市场化,市场效益反哺自然环境,达到自然资本的有效增值和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丽水市对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富有成效的探索,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无疑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