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徽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06-15 09:51:52
摘要:
更新日期:2020-03-16 11:25
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37114亿元,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增长7.5%、居全国第7位,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9:41.3:50.8。投资消费稳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0.2%,全省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15570亿元,合计开工3185个,合计竣工154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6%,全年快递业务量15.5亿件、比上年增长37.6%,旅游总收入增长17.7%。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年财政收入571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83亿元、增长4.4%,税收收入4571亿元,增长3.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增速居全国第10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1.03万人,四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上涨2.7%。(数据来源: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级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挂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不断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省科技融资担保机构完成组建,新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个、众创空间47个。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9%和16.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4%。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万辆、占全国13%,CA20型飞机样机首飞成功,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器生产线开工建设,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出台支持数字经济、机器人、集成电路、现代医疗医药等产业发展政策,新一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8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100万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4个省级特色小镇入围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深度融入国家区域总体战略,“一圈两带三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贯通长三角省际道路2条、开工建设4条,合肥、芜湖、宣城加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规划编制、港口群协同发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等工作顺利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全面展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制定实施县域经济振兴支持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持续优化,年度新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4个、集聚示范园区14个,省级集聚区总数达186个、示范园区总数达30个。
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开,“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突出成效,权责清单制度和编制周转池制度不断完善,“减证便民”省市县三级申请材料分别精简51.9%、57.7%和56.2%,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省级网上可办事项达96.14%、市县达99.93%。“四最”营商环境的打造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源泉,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29.46万户、增长27.23%,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80万户,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达445.1万户。淮北矿业主业资产成功上市,开展华安证券和叉车集团规范董事会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海螺集团与国贸集团实现重组,省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基本完成。省港航集团组建运行,终结了省港口资源长期“小散弱”的格局,打开了安徽港航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打造
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2018年实现进出口629.7亿美元、增长16.6%;新增4家世界500强来皖投资,累计84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皖投资设立159家企业;实际对外投资14.5亿美元、增长5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9亿美元、增长1.1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项目合同额达29.4亿美元、增长2.1倍,完成营业额16.2亿美元、增长21%;合肥、芜湖等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一半的国家级经开区进入全国百强;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4个,进境指定口岸12个,居中部省份前列;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全年累计发运182列、增长1.6倍;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报关、报检覆盖率均达到100%,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成功举办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活动。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801.5亿斤,实现“十五连丰”。基本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优质专用粮面积145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0万亩、增长7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7.6%,“三品一标”农产品净增1114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7万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分别达5856个和3752个,累计分红1.2亿元。完成114.9万户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建成247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81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2万公里,3年7.2万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前完成,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消除,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光纤、通4G网络。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2018年,18个贫困县摘帽,725个贫困村出列、72.6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如期实现,贫困发生率由上年的2.22%降至0.93%。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创新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和“三业一岗”就业扶贫等,全省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71%,建设就业扶贫驿站607个、扶贫车间1303个,开发公益岗位12.43万个,吸纳10.22万贫困人口就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装机容量241.17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筑牢“三保障”,完成1.9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全保障明显增强;实施“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贫困人口综合医保实际补偿比为90.48%;教育扶贫实现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认真落实“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制度,选派处级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累计达2.6万人。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和“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20个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20个国家级贫困县,731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084个村。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广泛弘扬。入列“中国好人榜”总数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绩,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稳居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诗集《九章》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舞剧《大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第七届省残运会和第八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持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