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ty8888@163.com

阜阳市贯彻《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作者: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最后修订:
2020-03-24 11:09:04

摘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结合阜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原则,以高铁全覆盖为契机,深化与长三角中心区的合作,加强区域重点城市建设;主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长三角联通中原经济区的开放枢纽,奋力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努力打造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把握新要求,坚持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面对标对接长三角中心区,推动全市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聚焦新定位,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力。顺应区域重点城市新定位、新要求,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高效联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重要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重点城市。

——紧抓新机遇,打造长三角新兴的产业集聚区。聚焦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抓住上海等中心区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转移一般制造业的机遇,主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作用,打造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优选地。

——强化新举措,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学习借鉴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经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各类改革举措集中落实和系统集成,探索形成具有阜阳特色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和格局,力争在皖北振兴中率先崛起。

(二)发展目标

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乡村、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融入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长三角中心区联动机制有效运转,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能级显著提升,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3: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取得新成效,在科创平台、人才、技术等领域全面加强合作,“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一批联合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级研发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现代轨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公路通达能力、民航机场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淮河阜阳港建成投入运营。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铁路总里程达到65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争取突破370公里,阜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万人次,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保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水污染防治实现既定目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国控断面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省考核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标准、监管制度有效落实,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步消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全面融入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2035年,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高效运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高水平建设区域重点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区深层合作,三位一体推进区域重点城市建设。

(一)建设与长三角中心区深层合作区域重点城市

落实《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明确的“阜阳任务”,与长三角中心区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优化“554”产业布局,加快“17”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主动对接上海张江、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中心区双创基地等高端科创资源,承接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畅通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高铁通道。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与中心区民生领域合作,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以融入长三角带动全面开放,协同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二)建设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高效互动区域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以商合杭、郑阜高铁开通为契机,深化与中原城市群的合作,联动郑州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建设东西双向开放区域中心城市。完善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推进铁路、公路、航运综合联动,形成跨区域多路径高品质的现代交通网络。以产业承接对接东部,以转型示范联动中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城际分工合作,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三)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中心城市

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及淮河航道疏浚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依托京九线,推进菏泽—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发展轴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促进阜阳—亳州—周口组团发展。推动沿淮生态经济廊道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淮河流域防护林草体系,推动淮河沿线生态建设一体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共同弘扬淮河文化,提升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协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城镇联动发展机制,构建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构建“一核三区”优势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坚持产业兴城、产城融合,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构建“一核三区”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与长三角中心区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内生动力。

1. 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完善阜城空间规划,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的产城融合发展核心。(1)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推进阜阳经济开发区毗邻园区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联动颍泉、颍东经济开发区,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开发园区、企业对接合作,打造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绿色食品、磁性新材料、煤基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集群。(2)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决策,统筹推进“一湖两河一洲”建设,打造滨河漾水的休闲带、贯河纵联的交通带、迎河多彩的产业带。全面推进双清湾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道路桥梁、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建设。高水平推进西湖新区和高铁、机场新区规划建设。推进颍泉、颍东拓展区建设。(3)打造人居品质新家园。统筹高品质宜居和集约化发展,加强城市配套管网、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百巷改造和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专栏1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工程

编制实施《阜阳市中心城区能级提升实施方案》。加快建设东北大外环,优先建设市城南新区、高铁片区路网,升级改造老城区主次干道,打通颍河、泉河跨河骨干道路,新建颍州北路颍河桥、颍柳路颍河桥、三角洲颍河桥、新阳路颍河桥,重建阜裕大桥,构建两环九射城市快速路系统。加快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公交BRT建设。加快实施阜城2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5条内河(含22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百巷改造工程。

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建设并运营南照淮河取水一期工程,新建南照淮河取水二期工程和阜阳市四水厂。建成市科技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一中新校区等工程,推进市奥体中心、阜阳广播电视塔、生命科技园一期、广电中心等公共公用工程建设。

制定中央商务区产业发展规划、三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及招商优惠政策,力争到2022年建成约120万平方米的环双清湾中央商务区,打造科技研发、创意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展示、大数据互联网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依法依规推动西湖景区退耕还湿土地报备、西湖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生态红线调整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西湖风景名胜区一期、二期建设,研究制定西湖新城区产业招商方案。

实施高铁、机场新区三年建设方案,按时完成阜阳机场扩建、阜阳西站站前广场、汽车客运站及公交枢纽站和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启动站前商务区宾馆、酒店、写字楼、贸易港等项目建设。

2. 建设界首太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发挥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平台优势,加强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产业链,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4)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以节能环保、现代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合肥等地企业合作,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5)加强产业对接与精准招商。制定精准招商行动方案,围绕引领区主导产业基础,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产业对接,动态锁定一批重点目标企业,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6)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与中心区科研院所共建“政产学研用金”联合体,建设异地研发、孵化等新型科创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中心区政府、开发园区、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共建“区中园”。

3. 建设临泉阜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临泉、阜南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支持临泉、阜南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积极对接长三角中心区农业资本与技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推动现代农业、休闲农业、食品加工、特色制造与文化旅游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8)加快主体培育。完善政策体系,引导涉农企业实施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县为单位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4. 建设颍上全域旅游先行区。(9)编制颍上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立足颍上旅游业优势,打造“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目的地。(10)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加强与沪苏浙地区旅游景区、企业的合作发展,进一步提升八里河风景区品牌影响力,支持迪沟风景区、尤家花园·五里湖生态湿地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推进管仲老街、明清苑滨河风景区4A级景区创建工作。(11)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引导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1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结合“高铁+景点”模式,重点打造“淮河风情”生态游、“清凉一夏”乡村避暑度假游、“皖北风情”民俗游、湿地文化科普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13)推进旅游要素全域覆盖。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补齐旅游发展短板,提升旅游整体接待能力。(14)推进旅游营销全域联动。深化“管子故里、休闲天堂”全域旅游形象,推动整体旅游形象传播。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发挥人口、交通、政策、后发四大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

(一)打造五大产业集群。(15)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聚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建材、能源化工、绿色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力争打造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融入长三角装备制造产业分工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依托界首资源循环利用国家级新型示范基地、太和肖口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国内知名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涵盖绿色建筑、建筑新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玻璃及木制品特色精深加工的产业体系,建设重要的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基地;按照“一区三园”总体布局,推进安徽皖北(阜阳)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新兴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酒及饮料等产业,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6)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实施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特精新”之路,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17)提升产业创新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二)壮大五大特色产业。以融合发展、协同发展、集聚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医药与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18)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优质粮食产业、特色高效农业、花卉产业、畜牧水产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9)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依托铁公水综合物流港,打造形成各种要素聚集、流通、交易的枢纽经济。做优做强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新零售,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20)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实施核心景区培育、乡村旅游提升、旅游商品后备箱和新花都全域旅游建设工程,积极参与中国(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打造“一核两翼多极”全域旅游新格局。(21)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华东药都。依托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华源现代物流园,加快与上海张江、江苏泰州、浙江余杭等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合作,加快承接上海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22)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变。大力承接长三角中心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加快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在纺织服装领域应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

(三)培育四大高成长性产业。(23)实施先导产业培育计划。打造集智能制造、数字应用、数据搜储、深度分析、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以辐射皖西北及中部地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研发、孵化、营销、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楼宇经济;加快推进生命科技园建设,积极引进知名医院及研究机构,争取城乡普惠养老国家试点,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基”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加快前沿新材料技术产业发展。(24)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培育、重大项目提升、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25)推进“三重一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链完整、布局相对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地,积极争取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松机器人、北斗数据、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交通工具等“五大产业园”建设。

(四)高标准建设“17”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体系

制定《阜阳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1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为核心,7个市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为支撑,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

依托阜阳经济开发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26)推进集中集约承接。制定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实施方案,推进阜阳经济开发区毗邻园区体制改革,合并颍州经济开发区,整合阜合现代产业园区,融合城南新区空间和资源,提升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培育以先进交通设备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7)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四个统一”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全市产业兴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先行区。 

专栏2  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建设工程

支持江淮汽车、安徽开乐、华林特装车、宇通重工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安徽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江汽中重卡、开乐高端厢车智能制造装备工艺提升、华鼎汽车减震器及相关配件生产、安徽维亚纳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安徽华兴(华劲)特种车辆生产、吉事达专用车、金诚汽车零部件生产、新筑超级电容及新能源汽车、车威仕汽车用品生产、东胜汽车外饰件、中骄新能源智能继电系统研发与生产等项目建设,打造以先进交通设备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引领皖北制造业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试验区。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财政收入8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实质进展。

2. 建设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创建国家级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以循环经济、健康休闲、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水平,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地。(28)依托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持华铂科技、华鑫集团、天能电池、骆驼电池等龙头企业发展再生铅综合利用产业。(29)依托一鸣新材料、枫慧金属、康命源科技等龙头企业,推动再生铝、再生塑料高端化利用。(30)支持强旺集团、华信生物药业、三宝线业、云龙粮机等龙头企业发展食品和功能性保健品、生物医药、纺织新材料及特色化、智能化粮食机械产业。(31)依托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构建异地协同创新网络,对接上海高端科创资源,与上海高科、杭州高新区等地优质孵化器合作,承接主导产业领域孵化项目。

专栏3  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工程

加快推进华铂科技废旧铅蓄电池高效绿色处理暨综合回收再利用、天能动力电池设备技术改造、康命源科技高性能HDPE波纹管原料及再生高性能HDPE波纹管生产、东锦化纤年产10万吨高品质再生原液着色纤维产业化、瑞琦年产35万吨塑胶管道、强旺功能性食品及复合调味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云龙粮机年产2万台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双帆高纤年产10万吨再生聚酯专用料及6万吨差别化纤维、吉祥三宝高科面料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

推进绿源年产5万吨水刺无纺布生产线、南都电源年产15万吨废旧锂电子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及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备、聚力粮机年产500台(套)基于互联网的秸秆智能化制肥机生产线和环嘉天一年产10万吨PET瓶片等项目建设。

3. 建设太和经济开发区市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安徽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载体,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科创平台合作,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32)以打造全国高端“医药原料+制剂”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化学原料药、制剂等产业转移类项目,提升制剂发展水平。(33)加强与印度医药产业及重点医药企业交流合作,谋划建设中印国际医药合作示范产业园,招引印度龙头企业入驻太和。(34)加大与长三角中心区大院大所合作力度,多方位引进生物医药、医药原料、制剂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平台、中试放大平台等。

专栏4  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转型升级工程

加快推进安徽锦海医药科技医疗器械和高值医疗耗材生产线、阜阳欣奕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吨医药中间体材料、安徽拜善晟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合成及医药制剂生产、安徽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原料药GMP改造及研发中心、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600吨/年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医药中间体技改、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高端共享制造平台制剂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推进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年产30亿粒乙肝、艾滋病、结核病药物制剂,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太和特色医药原料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平台、研发孵化平台,安徽硕佰制药有限公司创新药产业化、悦康(太和)化工产业园、安徽拜善晟制药有限公司二期、安徽省庆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安徽德泰药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D-核糖、青岛天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中药饮片、安徽皖北圣洁制药有限公司大健康医药产品产业化和智能化等项目建设。

建设颍东、颍泉、颍上、阜南、临泉经济开发区市级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35)明确承接产业转移主导产业。支持颍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及煤基新材料、颍泉经济开发区高端智能制造、颍上经济开发区新材料、阜南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临泉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产业承接新格局。(36)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转型升级。支持阜南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颍泉智能制造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专栏5  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颍东经济开发区:依托安徽福润等龙头企业,推动肉类食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大快餐食品等营养专用主食、传统方便主食和速冻食品的开发。依托盈田工业园,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发展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颍泉经济开发区:加快新松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支持新松机器人、安徽智趣机器人、安徽世阳光电和安徽地势坤光电科技等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新松机器人、智趣机器人、普华灵动机器人研发生产等高端智能制造项目建设。

颍上经济开发区:支持锂天下、北方动力、翔胜科技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发展,引进长三角中心区新能源新材料上下游高端企业,规划建设锂电池产业园、新芯半导体产业园等区中园

阜南经济开发区:依托纺织服装时尚产业园,围绕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高品质纺织面料产品、品牌服装。加强面向苏州、无锡、绍兴等地纺织企业招商引资,引进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不断建链、强链。

临泉经济开发区(临庐现代产业园):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表面处理中心,支持柏联电子、深泽电子、亿联智能、智创精机等企业发展,聚焦苏州、杭州等机械电子产业密集地区,积极承接机械电子产业转移。

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全面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37)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配套,加快水、电、气、路、网、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发展。(38)强化要素保障能力。优化土地供给,完善独立选址、增减挂钩等政策,推进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39)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阜阳经济开发区与上海临港漕河泾开发区合作事宜。鼓励各县市区及省级开发园区精准对接长三角中心区政府、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借鉴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苏滁产业园区等模式,通过成立“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合资公司、共建合作园区等方式合作发展,提升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创新能力共建,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力长三角高端科创资源,以平台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协作及人才交流为抓手,积极参与“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一)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40)合作推进创新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高新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创新型平台提质增效,巩固界首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创建成果,支持有条件县(市)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41)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长三角中心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推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产业研究院,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借鉴浙江慈溪等地经验,支持阜阳特色龙头企业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建设研发中心。组织市级“一室一中心”试点,加快推进太和现代医药、界首节能环保、颍泉智能制造、颍东煤基新材料等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和“一室一中心”零的突破。(42)加快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皖北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和水平,支持发展专业孵化器,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加快推进市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中心升级工程,争创国家级孵化器。

专栏6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支持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长三角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加快推进复旦(阜阳)创新科技园,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东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颍泉分中心,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安徽金种子集团、江南大学院士工作站、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江南大学功能性复合调味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二)联合提升研究与应用能力。聚焦重大战略项目、科技重大专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43)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生物医药、智能终端、新材料、生态环保、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智能交通等领域,通过联合科技攻关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44)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合作。争取以观察员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进与上海市松江区在创新成果应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推动共享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45)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引才用才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改革,研究制订出台更精准的招才引智政策。进一步健全与长三角高端科技人才、专家互访资源共享交流机制,积极招引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技术成果成熟的高科技人才团队来阜创新创业。

(三)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联动,着力构建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群、政策包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46)参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全市统一的科技大市场,积极参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争取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47)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创型初创型企业支持政策,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和得益共享机制。举办全市科技创新成果展。落实技术性服务增值税减免政策。

专栏7  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强化与长三角中心区科技创新衔接,畅通共性技术交流渠道,推进共性技术的成果开放与共享。积极参与服务长三角跨境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开发及应用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在防灾减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质量安全、保密科技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开发公共服务数据,形成各类民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48)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民间投资投入研发活动。(49)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与长三角中心区共建“创新飞地”,建立离岸科创中心,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阜合作模式。积极参与浦江创新论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50)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依托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机制,搭建上市绿色通道,推进创新型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51)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培育高质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评估,强化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服务技术交易。落实技术性服务增值税减免政策,参与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积极对接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着力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提升阜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 推动“米”字型高铁网构建。以融入长三角通勤圈、高效对接中心区为导向,加快推进一批重大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打造链接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交通节点城市。(52)协调推进京九客专阜阳—黄冈—九江段、淮北—宿州—蒙城—阜阳城际铁路蒙城—阜阳段、沿淮城际铁路阜南—蚌埠段、驻马店—阜阳—蚌埠城际铁路驻马店—临泉段、南阳—驻马店—阜阳铁路前期工作,完善1小时达合肥、2小时达南京、3小时达上海和杭州的通勤圈。加快推进阜阳动车运用所规划建设。

2. 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及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战略研究,打造便捷通达区域交通网络,提升对周边市县的辐射。(53)畅通高速公路通道。协调推进合肥—周口高速公路合肥至霍邱至阜阳段和颍上南照至临泉段、阜阳—潢川高速公路阜阳至淮滨段、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建设,打造阜阳“绕城高速”路网。(54)完善干线公路通道。消除省界、市界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实施阜南G220改线和S253南延跨洪河连接河南淮滨工程、S305阜南曹集至河南固始县三河尖淮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S320沿淮公路等一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55)加强高铁站点与城市公交系统衔接。制定我市各高铁站与周边地区交通快速通道连接方案,增强阜阳高铁的集聚辐射效应。推动城市公交BRT建设。谋划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的建设。

3. 打造区域性铁空联运枢纽。(56)提升民航直达运输能力。加快推进阜阳机场扩建工程。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全面提升现代化航空服务能力。推进界首、颍上、太和等通用机场建设。(57)打造快捷便利的铁空联运模式。建立铁空联运“直通模式”,实现“零换乘”无缝对接。(58)推动临空产业发展。谋划建设商业、办公、酒店、文化、住宅、旅游集散等功能区及空港物流产业园,有序推进仓储、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

4. 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59)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淮河干线、沙颍河、濛河、黑茨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展茨淮新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推进耿楼复线船闸、阜阳复线船闸建设,改善航道通行条件。(60)加强内河港口建设。推进淮河阜阳港、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综合码头、阜阳港临泉港区综合码头工程建设。引进长三角龙头港口企业,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动、水铁联运。加快沿淮主要港口集疏运公路建设,实现港口与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二)打造数字阜阳

1.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61)加快“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5G试点示范工程。推进IPv6规模部署,统筹布局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改造。启动IPv6网络安全提升计划,持续升级改造相关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体化信息通信支撑平台。升级建设市政务云计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政务云服务管理体系。(62)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和共享开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健全数据动态更新矫正机制。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共享工作机制,促进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积极参与长三角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

2. 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6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拓展阜阳市城市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建设范围,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的城市数字大脑。(64)推进一体化智能化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调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积极参与长三角数字流域、智慧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和“皖警智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65)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研究,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区块链+”在民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运用,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营商环境。(66)推动“一网通办”。完善网上身份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发放等功能。依托阜阳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和安徽政务服务网阜阳分厅,推动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皖事通APP“无感漫游”服务。

3. 协同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67)加快智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联盟,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积极参与“皖企登云”计划、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先行区建设。(68)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北斗数据产业园、阜阳大数据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谋划建设高铁“互联网小镇”,打造特色鲜明的互联网经济园区、高铁信息产业园和新兴经济创新创业平台。

(三)完善能源基础设施。(69)融入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强化跨区域及市内干线油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成太和—临泉油气长输管道,推进阜阳—太和、阜阳—阜南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推进“乡村燃气化”示范工程。(70)加强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建成并投入运营阜阳华润电厂二期,规划建设颍东口孜东高效清洁坑口电站和颍上刘庄、谢桥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71)推进绿色能源建设。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国能临泉生物质发电二期工程、临泉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支持农林生物质发电和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72)积极参与筹建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

(四)构建现代水利体系。(73)加快淮河流域治理,实施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洪汝河治理工程、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启动阜阳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颍河、泉河等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工程。(74)启动实施引江济淮供水配套工程,加强全市水系水网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管护和水利行政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中攻坚,确保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75)聚焦重点地区脱贫攻坚,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推进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76)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改造、宽带网络建设工程。(77)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进一步健全防范返贫机制,构建全方位防范返贫工作体系。

(二)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抢抓国家加大皖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支持力度的机遇,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展。(78)推进城乡道路一体化建设。编制全市农村公路县、乡、村道路网规划,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7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及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工程,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营模式。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0)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81)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配套,巩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8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83)鼓励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84)统筹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落实“三权”不变政策。(85)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强特色小城镇、美丽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有序开展乡改镇、镇改街及乡镇合并等工作。(86)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双乡”“双创”园区建设,结合“接您回家”活动,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五)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87)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88)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专题活动。(89)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六)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编制并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方案》,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优质供应基地。

1. 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90)推进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围绕粮油、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每县市区重点培育做大12个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打造优质肉蛋奶生产基地。

2. 发展精深加工产业。(91)推动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高度集聚、布局相对集中、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加工基地,开展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评选认定。(92)共建农产品加工联合体。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招引一批长三角中心区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我市,共建一批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

3. 打造农产品品牌。(93)编制阜阳市农业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质量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

4. 协同建立展销物流平台。(94)以阜阳瑶海农产品批发物流中心为龙头,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共建长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圈。(95)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农产品销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组建农产品产供销联盟,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产销模式。(96)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97)积极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和中国安徽国际农业博览会(合肥)等重要展会。

专栏8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程

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粮食生产方面,重点建设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基地及颍上、阜南优质稻米稻虾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方面,重点建设花卉、瓜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基地,认定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个左右,打造10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村。畜禽生产方面,加快推进中羊牧业奶牛奶羊养殖、福中和肉羊繁育、天邦美味猪、黄氏番鸭等项目实施。绿色蔬果方面,加快推进阜阳市郊、临泉东南部与阜南西部、沿淮水生蔬菜三大蔬果产区建设。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突出发展粮油、肉类、果蔬、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特色休闲食品等产品。依托海泉粮油、安徽福润、鑫泉米业、聚发食品、中绿食品、华民食品、绿帝食品、金禾面粉等重点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依托安徽金种子集团、文王酿酒、雪花啤酒、望和啤酒等企业,推进星野兴盛啤酒、卡登堡啤酒等一批酒类项目建设,推动酒及饮料产业发展。

七、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参与长三角合作分工

以融入长三角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以更紧密的合作谋求更好的发展,加快培育合作竞争优势,协同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拓展建设开放平台。(98)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上海市徐汇区、松江区在产业转移、开发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卫生健康、人才交流、绿色农产品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合作。依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积极参与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99)主动对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支持引导我市园区、企业入驻。(100)培育壮大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现有电商平台,加强与沪苏浙各大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引进知名电商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推进太和马集、阜南、皖西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参与安徽“电商之家”建设,加快推进猪八戒互联网基地建设。(101)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展会。

(二)培育竞争合作新优势。落实国家和省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102)持续加强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决策、督评工作机制,规范招商工作流程,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煤电化工、再生资源、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行业谋划和储备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03)提高全产业链开放水平。聚焦“高新基”,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补齐、壮大、拓展全产业链。积极引进专业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引进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阜设点展业。

(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104)加快互联互通口岸通道建设。申建国家进境肉类指定口岸、颍州港水运二类口岸、阜阳机场航空口岸、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扩大阜阳至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集装箱货运班列开行量及货运量,谋划开行阜阳至上海洋山港、阜阳至连云港铁海联运集装箱货运班列,开通阜阳颍州港至宜兴、太仓水运集装箱货船。(105)加快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加快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推广一站式作业和关检合作“三个一”等新型通关模式,参与建立跨地区、跨部门通关通检协作机制。

(四)协同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1. 加强政策协同和标准统一。(106)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建立协商机制。(107)在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实行违法案件的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配合、联合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108)加入长三角标准化联合组织,联合开展标准研制,推动落实区域统一标准的实施、评价和监督。

2. 建设开放要素市场。(109)推进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认真落实《阜阳市促进企业人才建设20条》政策及其实施细则,激发企业引才热情,支持各类人才来阜创新创业就业。制定《智力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政策》《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资助实施细则》《颍淮学子创业就业计划》等招才引智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实施“颍淮英才计划”,面向长三角地区名校开展专场招聘,建设在外人才联络服务站。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支持联合成立长三角院士工作站。与长三角中心区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定岗等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110)深化拓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创新开展各类专项活动,联合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人才交流洽谈会和人力资源招聘活动。(111)参与建立长三角区域社保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协作、劳动争议案例会商机制。(112)参与资本市场协作分工。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上市企业后备库资源,建立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机制。(113)推进产权交易市场联网,参与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3. 营造有序市场环境。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服务机制对接,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服务。(11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联”活动,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15)推进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简政放权改革协同,营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116)实施统一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落实经营范围标准化用语表述,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117)加快“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广“万事通办”,做到“一网通办”。(118)营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涉企信息归集共享、联合惩戒等机制。(119)营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深入参与长三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120)营造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环境,推动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区域性联合监管体系。

八、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优良生态系统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共同保护,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121)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122)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创循环经济示范市。(123)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制,高标准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区。(124)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125)鼓励绿色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屏障。(126)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打造淮河、颍河、泉河生态廊道,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确保宜林地段绿化率100%。(127)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淮河流域自然湿地保护,积极参与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作。新建一批市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加大西湖湿地生态保护。(128)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争创国家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促进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129)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构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130)加强水源保护和水土治理。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专栏9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以颍州西湖、颍上迪沟、太和沙颍河、界首两湾、阜南王家坝、颍泉泉水湾6处国家湿地公园(含3处试点),安徽界首莲浦湖、颍东东湖、临泉泉鞍洲、临泉鹭鸟洲、阜南谷河、太和茨河湾6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阜阳界首鹭栖湖、太和太临河、临泉赵寨竹海、临泉东马集4处市级湿地公园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进一步保护湿地资源,完善湿地生态功能。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统筹运用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式,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131)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淮河流域“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持续改善淮河、颍河、泉河等河流水质。(132)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加快推进阜城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建设。(133)改善水生态健康状况。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加快乡镇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防治农村面源污染。(134)持续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35)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替代、落后产能升级淘汰等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实施“煤改气”和“以电代煤”工作。(136)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涉气“散乱污”和“低小散”企业整治。

3. 加强固废危废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137)有效防控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138)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规划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探索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

(四)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

1. 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39)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推动建立淮河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化、多元化为导向,探索湿地、水流、耕地、大气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2. 实施环境监管联动机制。(140)强化水污染联防联控。充分发挥现有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落实水质跨界断面的监测和考核,共同推进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141)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协调机制。

九、推进民生领域合作,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加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全市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142)加强并落实标准化管理。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长三角中心区的差距,参与制定并落实安徽省地方标准和分行业领域标准规范。(143)全面落实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制度,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创新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144)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推进工伤保险相关政策逐步统一。争取养老政策待遇异地结算试点。(145)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推动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

(二)提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1. 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146)加强区域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落实长三角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协同开展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监测。(147)深化基础教育合作。参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联合教研等活动,打造优质均衡的基教统一体。(148)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动阜阳师范大学与中心区优质高校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积极引进中心区一流大学设立研学基地。(149)支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市职教园区,争取加入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支持鼓励职业教育类学院与中国长三角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浙江)、软件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上海)、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合作,提升办学水平。

2. 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以淮河文化、欧苏文化为纽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人文交流,推动文化融通。(150)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创新发展。(151)整合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四·九”起义纪念馆、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魏野畴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丰富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共同打造长三角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152)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

3.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153)深化协同合作模式。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建立名医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在双向转诊、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建设阜阳市人民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专科联盟,推进阜阳市人民医院陈瑜工作站、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郝伟工作站等名医工作站建设。借鉴长三角医疗机构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实践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长三角地区口腔科、皮肤科等高水平医院入驻阜阳。支持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托管颍上县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154)强化公共卫生合作。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155)推进养老区域合作。以国家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建设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区域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互认互通。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打造阜阳文化旅游品牌。(156)提升文创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颍淮文化,重点提升阜南柳编、颍东刻铜、临泉毛笔等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着力培育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157)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编制阜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核两翼多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深化与长三角中心区旅游管理部门、星级景区及旅游企业的合作,策划以阜阳为目的地的精品线路。(158)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民俗博物馆、农家乐、民俗客栈、田园综合体等布局建设,打造淮河风情休闲农业品牌。以花卉产业为基础,建设长三角花卉旅游目的地。参与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办好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系列活动。

(四)构建和谐包容社会环境

1.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159)注重社会法理法治建设。健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合作,一体化推进法治建设。(160)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使命系列行动。(161)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同城化。

2. 协同打造诚信长三角。深化国家、省社会信用体系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优化区域整体信用环境。(162)建立健全信用平台体系。参与“信用长三角”平台建设,推动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中心区城市信用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共享。(163)强化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全面推进联合奖惩机制建设,逐步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动、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164)支持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金融一体化平台建设,培育长三角知名的阜阳本地信用服务机构。

十、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在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协调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交通互联、招商引资、开放合作、文化旅游等专项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各地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承担日常工作的部门。

(二)建立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是推动实施方案落实的责任主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好“长三角”“高铁市”两张牌,齐心协力推进各项工作,主动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市级、县级、园区与长三角中心区常态长效对接机制。探索设立市场化、社会化专业推进机构,推动跨区域合作事项。

(三)完善政策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协调、上下联动,配合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直相关部门开展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各地要主动对接、深入谋划,依据本实施方案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相关部门要制定区域重点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合作、招商引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专项推进方案。

(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高铁全覆盖机遇,把招商工作作为第一选择,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项目转移。充分发挥项目第一载体作用,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金融支持,全面提升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水平。

(五)抓好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部门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调度跟踪,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建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调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实施方案落实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全市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