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昆 王严学 杨昭国 :“球状闪电”的产生机理讨论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12-21 15:37:26
摘要:
摘要:“棒电极”在球心对“球冠电极”放电,可以产生“球状闪电”,其机理为:“双向激击”、“球冠振荡”。若地面为“球冠电极”,则表现为“滚地雷”“火球”,若空中云为“球冠电极”,则表现为空中“光球”(球状、盘状或椭圆状)。因为“球冠振荡”的频率的不同,“球状闪电”内部呈现“嵌套球状”,由外向里频率由小到大,在可见光波段由外向里显现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而由外向里看,因叠加合成呈现白色,但是,当最外面的频率较小时,也可能是黄色或蓝色的;一个大“光球”,可以分离为两个或几个小“光球”,但其颜色将会“变深”。
关键词:球冠电极;球冠振荡;电磁波球;放电;球状闪电;
建议:请具备实验条件的网友朋友,进行实验验证,并请您将有关实验现象予以公布,以求得更多网友朋友的讨论、建议或意见。
1、“球冠振荡”
1.1“球冠电容器”
如图1,“球冠”状电极称为“球冠电极”。
图1
如图2,用球心均为O,半径分别为R、r的“球冠R”和“球冠r”作为电极的电容器,称为“球冠电容器”。若设两电极间的距离为d=R-r,“球冠R”的面积为S,两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则当R>r,r>>d,S>>d时,这个“球冠电容器”可以近似为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C≈εS/d。
图2
1.2“球冠振荡”
如图3,由“球冠电容器”组成的“LC电路”,称为“球冠振荡电路”。
图3
2.“球状闪电”
2.1“双向激击”
如图4、5、6,是一300倍慢放闪电中的三个截图。
图4 图5 图6
闪电在大气中向前传导时,正负电极是相互激发而后击穿大气的,称为“双向激击”。在大尺度上表现为“阶梯先导”和“回击”,而在小尺度是表现为“球冠振荡”。
如图7,O点为一高压“点电极”,S为一“球冠电极”,点O与球冠S之间是绝缘体,O与S间的特高压在击穿绝缘体的过程中,将依次经过球冠……;经过球冠S2、“激击”电容为C2的“球冠振荡电路”,发生S2“球冠振荡”;……;经过球冠S1、“激击”电容为C1的“球冠振荡电路”,发生S1“球冠振荡”;……;经过球冠S、“激击”电容为C的“球冠振荡电路”,发生S“球冠振荡”。
由C≈εS/d可得:f=1/(2∏√LC)= 1/(2∏√LεS/d) = 1/(2∏√Lε)﹡(√d /S),
于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越小f越大。
2.2“电磁波球”
如图7,在一个由“点电极”O与“球冠电极”S组成的“球锥空间”中,如果O与S之间产生了足够的“特高电压”,那么这个“球锥空间”就可以被“双向激击”,依次连续发生“球冠振荡”……、S2、……、S1、……、S,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球”,并且呈“嵌套球状”分布,由外到里即由球冠S到点O,产生的“电磁波”的频率越来越大。
图7
2.3“球状闪电”
闪电按其在空气中发生的部位,大概可分为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三大种类放电。
我们假定产生“球状闪电”的即时天气状况,等效于一个产生“特高电压”的“球冠振荡电路”。若在云地之间,地面为“球冠电极”,则产生的“球状闪电”表现为“滚地雷”“火球”,若在云中或云间,云为“球冠电极”,则产生“球状闪电”表现为空中“光球”(球状、盘状或椭圆状)。因为“球冠振荡”的频率的不同,“球状闪电”内部呈现“嵌套球状”——由外向里,频率由小到大,在可见光波段由外向里显现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而由外向里看,因叠加合成呈现白色,但是,当最外面的频率较小时,也可能是红色或蓝色的;一个大“光球”,可以分离为两个或几个小“光球”,但其颜色将会“变深”。
因此,可以说,如果发生在俄罗斯1908年6月30日上午的“通古斯大爆炸”,是一次“球状闪电”造成的,那么当时的“通古斯”就必须具备产生“球状闪电”的前提条件之一——半径巨大的地面“球冠电极”!
3.“储存闪电”
闪电具有“巨大的自然能量”,如果能够储存、使用,将是非常理想的“绿色能源”,应该考虑利用“球状闪电”的特性,来尝试储存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