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杰 : 山脉的形成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订:
- 2020-11-18 09:10:11
摘要:
谈到山脉的形成,人们第一反映就量挤压,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也是大量证据证实了的,褶皱的形成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也正是山脉形成的确凿证据更加使人们认可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总认为现代科学对其形成过程的解读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
板块的挤压形成褶皱,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是不是岩浆的对环流,个人认为这很值得怀疑,我们知道煮饺子的时候饺子会从锅的中心部位向四周运动,这是一种对环流运动的过程,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加热的部位必须是锅的底部,只有锅的中心与锅的周边存在一定温差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但对于地球来说,我们假使承认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可以产生足够的热量(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同时也必须有一个巨大的温差做为基本条件,至于需要多大温差个人不敢妄言,第一要能克服板块自身的重量而漂移,第二要能克服板块间的摩擦而移动,第三要能克服板块间的应力而弯曲。如果真正达到如此的温差,个人认为应该不是几百几千度能解决的问题。再者地球是一个球体,何以保证岩浆内部高温区域在于海洋,低温区域正好在于陆地,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仅是下地壳的拆沉,这一温差恐怕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再者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地壳的运动,那热量应该是相当的大,我们知道我们的地壳是岩浆冷却而形成的,既然岩浆冷却可以形成地壳,那么地壳在极端高温下也可以熔化而成为岩浆,所以如果放射性元素衰变放出巨大的热能,则首先是熔化地壳的底层而不是推动板块的运动。
还有关于板块的挤压形成褶皱,我们知道地壳并不是一个致密无比的整体,而是一个裂隙丛生相对松散的壳体,如果仅板块以水平运动来讨论,那么板块的运动必须首先将裂隙压实,可事实却完全相反,不但不能将地壳的裂隙压实,板块运动反而使地壳更加破碎。
鉴于以上分析,个人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山脉的形成机制。
冰辄理论认为:地壳运动与岩浆无关,它是地壳自身结构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是地壳自身重力作用的结果。至于山脉的形成,我认为同样与地下断裂密切相关,地下断裂是地质活动的结果,地下断裂的的扩大与发展更是地质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随着地下断裂的扩大与发展,底层断裂区域承压能力逐渐降低,上部岩层也因地下断裂的扩大,最终发生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区域性沉降。如图1所示AB、A1B1为断裂上部的岩层,初始阶段断裂较小上部岩层AB无弯曲,随着时间的推移断裂逐渐增大断裂上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弯曲(如A1B1所示),这时,区域性沉降的上部岩层的两端A1、B1处相对隆起,产生褶皱,这就形成了山脉。
冰辄沉降理论认为:山脉的形成并非板块水平运动的结果,而是地壳区域性沉降而造成的相对上升,起决定作用的是重力作用下的地壳区域性沉降,图2所示是新疆地形图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地壳垂直运动的迹象。
再者地壳的区域性沉降运动对于周边岩层的拉力也促进了地壳的再度破裂,与地质勘测结果相吻合。
总之,山脉形成于挤压,但更是一种地球的形变,沉降与隆起是相伴而行的,沉降是绝对的上升是相对的,只强调上升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